研究背景:椎间盘退变(IVDD)是一种普遍的退行性脊柱疾病,成为引发下腰痛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其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给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疼痛、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导致残疾等问题,同时也对社会医疗系统造成了较重的经济负担。其主要病理机制包括机械负荷引起的纤维环(AF)破裂,导致髓核(NP)突出和神经受压,以及椎间盘内氧化应激(ROS)积累引起的细胞凋亡、衰老、炎症和细胞外基质(ECM)代谢失衡。然而,目前的保守治疗或手术方法复发率较高,且难以有效靶向修复AF损伤。由于椎间盘缺乏血管特性,药物递送受到限制,反复注射也可能加速退变。因此,开发能够同时靶向氧化应激和ECM失衡的新型治疗策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针对这些挑战,华中科技大学的王芹与魏玉龙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题为“Photothermal hydrogel with Mn3O4 nanoparticles alleviates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by scavenging ROS and regulating 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bolism”。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可注射的光热水凝胶Mn3O4@ChS-HA,主要成分为多巴胺接枝的氧化硫酸软骨素(dop-OChS)、己二酸二肼修饰的透明质酸(ADH-HA)以及Mn3O4纳米颗粒,旨在有效修复AF损伤。该水凝胶模拟了天然椎间盘的环境,具备优越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对AF缺损区域的黏附性,能够实现Mn3O4纳米颗粒的长期滞留。
Mn3O4纳米颗粒展现出类似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催化特性,可以有效清除ROS并调节ECM代谢。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H2O2刺激后胞质dsDNA显著增加,表明线粒体DNA发生泄漏与线粒体分裂。而经过Mn3O4@ChS-HA处理后,胞质dsDNA水平显著降低,显示了其对线粒体完整性的良好保护作用。
核心发现方面,实验数据显示Mn3O4NPs能够同时模拟SOD、CAT和GPx活性,使H2O2的分解效率提升了80%。这一特性在细胞层面实现了高效的ROS清除,并显著恢复了线粒体功能。研究揭示了“线粒体ROS清除→膜电位稳定→凋亡抑制”的级联保护机制,为针对氧化应激主导的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
在分子层面,Mn3O4@ChS-HA处理显著减少了SA-β-Gal⁺衰老细胞的数量,同时自噬标记蛋白LC3B的荧光强度提升了21倍,自噬启动因子BECN1的表达也有所上调。这些现象表明,ROS的清除直接激活了自噬流,而自噬的增强又进一步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形成了“抗氧化-促自噬-抗衰老”的正反馈循环。同时,自噬的激活还能够同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挑战了传统关于细胞衰老与炎症反应独立调控的理论。
为了进一步探讨Mn3O4@ChS-HA对合成/分解代谢稳态的调控能力,研究显示该处理可以将合成代谢标志物Aggrecan和COL2A1的表达恢复至正常水平,并将分解酶MMP13/ADAMTS5的水平降低了50%。在组织层面的实验结果显示,大鼠模型中椎间盘高度指数(DHI)恢复95%,与蛋白聚糖的沉积增加相对应。这些结果表明,ROS的清除通过抑制NF-κB通路下调其调控的基质降解酶的表达,从而直接逆转了ECM代谢失衡。
KEGG富集分析揭示,IL-17通路是差异表达基因的最显著靶点,干预后IL-17RA蛋白的表达降低了65%,且与ROS水平呈负相关。这一发现推动了学术界在两个方面的突破:首先,首次将IL-17通路与椎间盘ECM代谢进行了关联,阐明其通过激活NF-κB促进MMPs的表达,加速基质的降解;其次,证实了纳米酶抗氧化与光热抗炎的协同作用在阻断IL-17信号转导方面的高效性。
总结而言,本研究通过三重酶仿生设计证明了协同抗氧化对复杂病理微环境的必要性,推翻了“单一抗氧化酶足够”的传统假设。其建立的“氧化应激-自噬失调-ECM降解”网络模型,将IVDD治疗的靶标从单一的凋亡机制扩展至多维度的调控体系。尤其重要的是,研究通过体内外多尺度的验证,定量评估了材料功能与生物学效应之间的关联性,为生物材料效能的评价提供了新的范式。
总的来说,Mn3O4@ChS-HA这一尊龙凯时纳米酶水凝胶系统通过调节氧化还原稳态和促进组织修复来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为IVDD治疗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策略。然而,未来仍需优化水凝胶设计以更好地模拟天然AF结构,并在大型动物模型中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从而推动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